多伦会盟,是清朝康熙皇帝为了解决北方的蒙古问题,所开展的一次政治会盟活动。在会盟中,康熙运用灵活的政治手腕加强了清朝对外蒙古的统治。
清朝初年,蒙古主要分为三大部落:漠南蒙古(内蒙古),又称察哈尔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内蒙古)问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康熙帝亲政后,面临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的问题。
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分为三大部:***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清朝初年,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纷争不断,沙俄和噶尔丹等势力也趁机渗透。1688年,噶尔丹率领三万劲旅东进,突袭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不敌,土谢图汗部和蒙古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之弟)所属等,逃往内蒙古。在内蒙古乌兰布通,清军与前来追击的噶尔丹骑兵发生激战,最终噶尔丹因弹尽粮绝而撤退,清军取得小胜。
康熙皇帝审时度势,决定利用乌兰布通胜利击退噶尔丹内犯的有利时机,***取会盟的方式解决喀尔喀蒙古的难题。
1691年四月,康熙帝亲率官兵到达距北京800里的多伦驻营,喀尔喀蒙古三大部、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前来参与会盟。会盟从五月初一到初六,历时六天,第一天准备、第二天会盟、第三天册封、第四天阅兵、第五天建寺、第六天回銮。
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
多伦会盟,展现了康熙高超的政治手腕。通过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大清之间的关系;按内蒙古设盟旗的办法,对喀尔喀各部编设了盟旗札萨克,确立了大清对外蒙古的统治和管辖,外蒙古由此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版图。
1691年,在乌兰布通一战中,康熙打退噶尔丹…
乌兰布通之战: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进行的一场大战…两军各使解数,双方死伤枕藉(jiè)…据传教士张诚的记载,双方当日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激战竟日,双方士卒多次肉搏…乌兰布通之战,最终以准噶尔军***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
击退噶尔丹后,康熙在多伦(今内蒙古多伦县)召集喀尔喀蒙古上层贵族举行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
多伦会盟依照漠南蒙古,将喀尔喀蒙古编成34旗,废除了喀尔喀三部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贵族改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多伦会盟正式确立了清王朝和漠北蒙古之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被历史学家视为清王朝统治漠北蒙古的起点。
多伦会盟又称七溪会盟、多伦诺尔会盟、康熙会盟是康熙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清初喀尔喀蒙古各部纷争,牵扯到俄国干涉和噶尔丹插手,事情相当复杂。喀尔喀内部纷争,不能诉诸武力,只能协商调解。于是,康熙帝要亲自调解其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亲临塞外,主持会盟。[1]于康熙三十年(1691)在多伦诺尔(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1][2]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康熙帝亲率官兵到达距北京800里的多伦诺尔 [3](多伦)驻营。喀尔喀蒙古三大部、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的营帐,以康熙帝大营为中心,众星捧月,四面环绕。从五月初一日到初六日,进行会盟。[1][4]
多伦诺尔蒙古语为七溪、七星潭之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其三部10万众南下投清。康熙为安置喀尔喀蒙古,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五月二日,康熙于御营殿帐依次召见内蒙古、外蒙古王公贵族,并赐宴。次日,召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主要内容为:[5]
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4]
很高兴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伦会盟又称康熙会盟,是康熙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把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版图,以解决蒙古高原对中原的威胁,同时调解喀尔喀蒙古各部纷争。是于康熙三十年(1691)在多伦诺尔(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
一、背景
明末清初,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蒙古主要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
漠南蒙古(内蒙古)问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康熙帝亲政后,面临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西蒙古)的问题。
当时噶尔丹想利用漠北蒙古两部不和,拉拢札萨克图汗,企图达到吞并土谢图汗部的目的。而且噶尔丹发动东侵喀尔喀的战争,同俄罗斯勾结,受到沙俄暗中驱使的,严重干扰了中俄尼布楚谈判,所以,调解喀尔喀蒙古内部***,是康熙帝的一项紧迫课题。
二、会盟主要内容
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此次会盟,调解了喀尔喀蒙古各部的关系,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多伦会盟发生在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亲自前往多伦诺尔,召见蒙古各部贵族举行会盟,以调节喀尔喀蒙古内部矛盾,同时也为了加强清王朝对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
多伦会盟
蒙古封为了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漠南蒙古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通过武力征伐,或是结盟等方式,让漠南蒙古归降于后金,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就臣服于清朝。
康熙皇帝执政时期,札萨克图汗部发生了一次动荡,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他们的祖先本来是两兄弟,两个部落之间本来一直保持着世代友好的睦邻关系,但在康熙元年,札萨克图汗旺舒克被部下***,札萨克图汗部的动荡导致很多族人就逃亡到了土谢图汗部。
漠北蒙古
朝廷以康熙皇帝的名义让旺舒克的弟弟成衮承袭札萨克图汗位,成衮继承汗位后想让土谢图汗让逃亡的族人们回到札萨克图汗部,但是土谢图汗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成衮就向朝廷上奏,请求康熙皇帝出面调解,康熙皇帝此时抽不开身,就派大臣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千万别打仗,兵戎相见,百姓遭殃,以后你们两人也难并存了。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又再次派遣大臣,邀请***喇嘛一同前往喀尔喀蒙古去调解,再次强调让双方冰释前嫌,放下积怨,不要引发战乱。但这次清王朝的调解并没有彻底化解两部的矛盾,随着漠西蒙古噶尔丹势力的崛起,他想要称霸蒙古,就暗中利用两部的矛盾,勾结札萨克图汗准备吞并土谢图汗部。
噶尔丹
消息被土谢图汗知道后,他将计就计诱骗札萨克图汗到固尔班黑尔格,札萨克图汗,噶尔丹的弟弟均被杀死,噶尔丹就借机进攻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部不敌准噶尔部,向康熙皇帝发出求救信,康熙皇帝立刻派使者前来调停,但噶尔丹还是一路追杀土谢图汗部,而噶尔丹背后又有沙俄的支持,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噶尔丹大败而退。
康熙皇帝趁着这次胜利,就决定以会盟的方式来解决喀尔喀蒙古内部的***,会盟一共进行了六天,地点就在多伦诺尔,会盟有几项重要内容,一个是让土谢图汗对杀死札萨克图汗写一个认罪书,来缓解和各部之间的矛盾,这件事主要是做个札萨克图汗的弟弟策妄扎布看的。
徐庶,字元直,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其实他原来叫单福。《魏略》里说他是出身单寒,并非高门大族之意,解为“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自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接连出手,先杀吕旷斩吕翔,又破八门金锁阵,后败曹仁轻取樊城,使得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迅速扭转了局势。曹操闻讯大惊,遂命人***徐母为人质,迫使大孝子徐庶不得不拜别刘备,违心的投了曹操。
不过,徐庶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名义上是曹操的谋士,但数年来几乎不给曹操献过一计。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发刘备,在长坂坡前和刘备展开混战,刘备不敌,弃妻儿自顾逃命。大将赵子龙为了救阿斗,单人独骑杀进曹营,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曹操见赵云犹如猛虎一般,又似天将下凡,颇有爱慕之意。
此时,曹操一旁的徐庶察言观色,遂给曹操进献一计:可收服子龙为曹丞相所用。曹操大喜,即命人不可放箭,曰:宁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唯此,赵云才得以在曹营七进七出,终于救阿斗于乱军之中。
这是徐庶唯一一次给曹操献计,也是徐庶变相帮助了刘备,使得刘备不仅保住了一员大将,更是保住了他唯一的儿子——刘禅!
出过一计,诸葛亮草船借箭时,在江上弹琴呐喊,曹操不解,问于徐庶,徐庶道:江中有神物,有兵在此,引起愤怒。曹操一边放箭,一边带众臣叩拜。后诸葛亮让士兵说谢曹丞相的箭,曹操恼羞成怒。
庞统给曹操献连环计,让其把战船连在一起,刚刚出门,就被徐庶拉住,好啊,要火烧连船哪,庞统大惊,不可声张,徐庶要自己脱身之策,庞统要他禀报曹操回去看守许昌。徐庶得以脱身,后面再也没出过了,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徐庶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