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住养老院是最佳的选择。要不然国家为何大力提倡又出资,建那么多养老院有何用?
人老了住养老院,首先一点好处和子女分开相住,见面少了闲气生的就少了。也不影响子女正常工作了,这样子女也不嫌弃了你了。驴年马月见一面,也知道给你亲了。
其次住养老院,吃喝看病等一切生活琐事你就不用操心了。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有共同语言生活不寂寞了。天天有说有笑没有了烦恼,有益身心健康长寿。这就是天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今天养老院又给我姑姑打电话了,我的一个亲戚,养老院都不收她,但是却在养老院住了整整八年了,隔三差五的养老院都打电话来投诉她。
这个老太太已经是80多岁,她72岁的时候,就已经住进了这个养老院,她整整在养老院呆了八个年头。整个养老院的人都认识她,就她事最多。
这个老太太,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挺要强,挺有本事的女人。由于她比较能干,家庭环境也还过得去,原来她和她老公都在一个国企里面做,后来公司倒闭了,他们两个就下岗了。但是两夫妻俩,也比较吃苦耐劳,把孩子们带大,儿子也有单位,女儿嫁的也不远,生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也是小康水平。
孩子大了,成家以后,他们老两口一起回农村过,农村消费低,又每家每户串门聊天,时间比较容易打发。但是不幸的是,老太太的丈夫在她60多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就一个人单独生活,一直到她70岁的时候,她在家里摔断了腿。一个人了就没办法自理了,子女们就商量,轮流到自家里面照顾。
去年做志愿者的时候,去过养老院,给那里的老人送东西,理发,正赶上院里组织老年人做***活动,感觉那里的老人很幸福,后来养老院缺个帮厨,我在养老院呆了整整一个月,才知道养老院不是***都可以进去的,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好。
想进养老院,首先你必须有足够的钱,一个月最少五千块钱工资,才能住得起养老院,因为里面所有费用你自己出,一个人从进养老院的第一天起,要经过评估,类型分:自理,半自理,全护理,特护理,每个月的固定费用,按评估等级一个比一个高。
其次每天三顿饭,隔三差五的洗头,洗脚,洗衣服,洗被褥,洗澡,理发等等都要钱,还有夏天的空调,冬天的暖气都是收费的。不能自理的或者半自理的老人每天的纸尿裤和护垫也是不小的开支。
再说养老院里面的护工,一个人管六七个老人,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有的护工素质低下,对老人动手打骂也是有的。
人们认为养老院里面的人多,不寂寞,能找到聊天的伴,养老院的领导和护工也尽量活跃气氛,安排老人们集体***活动,晒太阳,但是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说话的人都很少,很安静,不知道老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没有交流,面无表情,气氛很压抑。
我老了以后,居家养老,有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邻居,自己是家的主人,在养老院养老,没有家的感觉。
这个问题肯定不是用好与不好,就能很简单来界定的。
眼下正步入老年行列的人群,其主体是50后、60后人群。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代人恰逢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农村的人群多有超生现象,而在城镇因超生的代价太大,所以,独生子女的家庭成了主流。试想一下,一对小夫妻既要照顾下一代,还要同时照顾四位老人的养老,其艰难可想而知。如果老人生活能完全自理,一家人和睦而居,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如果其中有那么一俩位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需要人来照顾和陪护。我想做子女的就算是再有孝心,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而易见,这一代人进养老院养老,不论是好或是不好,无疑都会是这一代人的最好选择。
我就是响应政府号召,独生子女家庭这类人中的一员,虽说离进养老院的时间还早了一些,但未雨绸缪的道理还是懂得一点。所以,近几年也曾有意无意的考察了一些养老院,并用心的观察了养老院的生活。如果说感受,真不是简单的一句好、或是不好能确定的。但有一点到是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定要攒足更多的钱,力争住上环境、设施条件好的养老院,日子肯定好过的多。但不管怎么说,真到我们老到生活需要人照顾的那一天,而子女们又无力顾及时,选择养老院度过余生,肯定是明智选择。
一切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养老院养老的模式自然没有例外。如果自己的身体够健康,生活基本能自理,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选择入住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养老,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养老院里的老人很多,大家在一起聊天、***不会缺伙伴,时间更容易打发。但对于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老人,住进养老院里养老,那就成了人生最后的煎熬。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瘫痪在床的老人,亲生子女尚且嫌弃,更何况是毫不相干的养老院服务人员。
总之,进养老院养老,肯定会成为人们未来养老的主要选择。所以,我们讨论人老了住养老院到底好不好,真的没什么实际意义。其实,我们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养老院,才是我们老年人未来养老的乐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