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8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容易,每一代人都有时代所赋予的必须要承受的东西。
只能说,在现阶段,80后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着空前的,也是前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的困境。
首先,8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人,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属于“独一代”。
一对夫妻、四位老人,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这种421或422的家庭结构,始于80后。这种独特的养老压力,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由80后自己去承受、去消化,去想办法应对。
其次,80后的成家立业,正赶上了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化,很大一部分80后都属于“城一代”。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出生的80后,大学刚一毕业,就赶上了飞速上涨的中国楼市,为了在城市安家,一套房子就抽干了两代人的积蓄,而这些积蓄本来是可以用来做养老储备的。
现在,当80后整体步入而立之年,父母们也都逐步跨过60岁,进入老年行列。房贷、车贷还没还完,整个家庭储备的亏空还没补上,就又进入了消费支出的高峰期。父母的健康医疗费用、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就如同两座大山般的压过来,让很多80后都不堪重负。
当然可以,但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说白了就是一个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转换问题。农村老龄化问题确实要有一个合适的办法去解决,在农村来讲很多后辈经济基础比较差,面临老年人在养老上问题上得不到很好的一个保障,以土地和房子的养老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也要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是面临继承的问题,现在农村的房子和土地当前辈没了,儿子可继承或者近亲属可继承。但在法理上讲,后辈得不到继承是经济上的损失,如何解决他们这一块的问题?让他们心安理得。
其次是如何保障这种机制的可延续性?那些没有土地房子的农民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 那些几世同堂的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
最后,以房养老,以土地养老,只要有完善的运行机制,让每个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照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又能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还能让农民的土地和房子得到一个良性的使用循环,避免了农村的房子和土地,造成的一种***的浪费。又能有效遏制那些在赡养父母的过程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让每个农民能够安享晚年。以房以土地养老的这种制度还是可行的!个人观点,大家指点。
我们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倡导和谐社会,应把养老、医疗、教育、居住等民生问题解决好,就农民的养老问题宜早谋划、早布局,完善农民养老制度关键看是否落地有声。
农民分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在养老问题上应区别灵活施策对待处理。
一是位居城镇周边的农民因城镇发展建设或重大项目***安置的农民,这部分农民的士地宅基地虽为集体所有但因农民有使用权,无论是国家或商业开发征用都能获得补偿安置款的,重要部分应先考虑拿来给农民交养老金,或一次***足多少年,尚有不足以后农民自筹补齐,统一纳入社会养老保险构架内,以便老有所养,解除后顾之忧。现在有的地方农民家庭***户,得补偿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因为投资失败或***,结果钱花没了,有困难又找到政府。
中国广大农村,更多在郊外在山区,宅基地多数因未开发到,置换货币难度大,而山区的地方,有的田地在山谷,很难机械化成片耕耘,难以转包,也无法变现资金或成为公司股东分红。用这种方式解决养老保险资金难以有效操作。
二是养老保险社会化,上交基数不应有城乡之别,或者说差距不能太多,几个档位,看个人能力,自由投档,就中国农村农民看,7080后基本不种田,有一部分经商做买卖,有一部分工匠靠手艺吃饭,还有占更多的部分已进城打工,有的虽是农民身份,实则早转化成产业工人,青年人有能力靠劳动智慧交得起养老金个人部分,如城镇居民土地甚至房子啥都没有,也都是自谋职业或打工筹的资购买养老保险。
三是已届60和已超60岁年龄的农民,这类老人作为一个群体特殊对待,这群老人之前多数是没有按养老金基数上缴养老金的,在养老发放有的几十元,多的就百把元,你说有吧又有一点点,可也太少,在物价上涨,农村现实消费情况看,每个老人应调高至300至500元比较合适,也能解决给老人健康补点营养或者还能省去买几斤肉吃的费用,毕竟蔬菜家禽基本可自给自足。钱从哪筹呢,可中央财政出一点,地方财政出一点,民政扶贫办多渠道想想办法。
要领取养老金享受到囯家养老的政策,个人就有义务上缴基数部分,这是王道,要说公平正义,最苦的是那些城镇失业人员,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宅基地,也在打工谋生为养老发愁,为养老筹资。农民朋友应摆正心态,客观看待养老问题,国家现阶段还没有强大到为全民背负养老的程度,解决养老自身还需提高能力!付出努力。
2020.5.2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3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