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六十以上的人可以说是绝对大多数,我家就有二个七十岁的,以前我在证券公司大户室,年龄基本上和我们差不多,所以除了机构外就是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人了。在股市我们都是老股民了,我是第一代股民,我家里的那位是比我稍晚些也可称得上第一代了。我女儿也弄弄股票,不过她资金少只能算玩玩。
60岁以上的股民一般被称为“银发族”股民。虽然总体占比并不大,但一些还有大户室,中户室,散户大厅的营业部中,通常里面的股民年龄都是50岁以上,60岁占比非常之高,甚至80岁以上的股民也经常能看到!
以下数据来在各网站调研结果数据不一定准确,不过可以供参考。
19年最新的腾讯自选股的用户调查,60岁以上的股民占比大概为4.74%。该数据为最新,但由于是用户调研,因此数据距真实情况应该有差距。
60岁以上的股民参与调研的人群应该较少,因此该比例显得略低!
而18年相对准确的官方数据统计结果,60岁以上股民占比为9.04%!
相比之下,近些年60岁以上股民人数是持续减少的,查到了2014年的数据,当时统计结果60岁以上的投资者占比还是11.62%。相当于4年时间,60岁以上投资者减少了2.64%,少了近25%的!
经常去营业部的应该知道,很多投资者由于打新股,打新债,或其他目的需要多个账户的,会拉着自己父母长辈,甚至爷爷奶奶去办理证券账户。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下面我来回答一下股票投资者60岁以上的老人有多少这个问题
股民最多的年龄段是40岁左右,60岁以上的股民多数都是老股民了,占的比例比40岁左右年龄段的少一些,其实60岁他们在股市中更具有优势,因为他们心态比较平和,在股市中他们很有经验,而且他们认为股票也可以作为他们一生的事业。
我是罗锦威,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为您解惑!再次感谢!
以前在印象中炒股的应该都是大叔大妈,但这几年其实投资者结构开始呈现年年轻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把闲置资金投入到股市中。
在《深交所组织开展2018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显示,2018年新入市投资者以年轻投资者为主,平均年龄31岁,而30岁以下投资者占比达到56.2%。
按照正常逻辑,投资相对高风险的市场确实应该是越年轻越好,年龄大了反而应该保守和稳健一些,投资一些波动不高的产品。
不过不管年龄层结构,资金量结构而言超过50万的依然不多从账户资产量分布看,5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80.0%,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40.9%;从年龄分布看,平均年龄为37.6岁,40岁以下占比60.3%。
股市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比较重要的投资标的,20年前如果错过了买房的机会,后面就应该重视股市里的机会。投资者机构开始变化,以后的市场散户可能会被边缘化,越来越多的长线资金被引入市场,市场在成长在转型。
还挺多的,你可以去看看股票交易市场,大多数是老头老太。
中国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交易,那个时候,进入股市的以中年人为主,算他们30岁-40岁吧,到现在也有60~70岁了,也就是老年人了。
在这30年股市交易时间,能活到现在的,基本上都做的不错,做的不好的也不可能做到现在。
中老年人,经历过股市多次的起起伏伏,交易时会更稳重,他们不会像年轻人那样追涨杀跌,基本上在一只股票上做差价,十年赚十倍的人也不少。
我在一个都是玩价值的小群里认识一个老股民,就是这个方法在操作,他盯着几个他熟悉的绩优股,也就是白马股,每天做差价,赚2%左右。十多年了,赚钱很稳,股票成本都是负的。牛市赚多了就减仓,直到牛顶回落到熊市,他仓位就减的很少很少了,等大跌开始,歇个大半年再继续。这个操作方法年轻人看不上,因为年轻人希望追涨停板,而他们不会去羡慕热点股票和涨停板,他们也年轻过,也经历过这样的疯狂期,现在已经对股市的震荡波澜不惊了。有可能牛市没有年轻人赚的多,但是能活的久。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根据《周礼》的记载,官员是70岁退休,到了明清时期这把官员的退休年龄改为了60岁。
但不管是70岁还是60岁,对于寿命相对较短的古代人来说,基本上就算一生都在为官,就算能熬到正常退休的年龄,安享晚年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由于官员在位时的府邸都是朝廷提供的,所以在退休的时候也会连同官位一起还给皇帝。
既然官位和住宅都还给了皇帝,那么官员们退休之后大多都会选择告老还乡。
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们为官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一部分俸禄用来在家乡置办田产,这些田产就是他们将来退休之后维持生计的来源。
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孝道和落叶归根,所以为官者退休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颐养天年,同时也是为了躲避为官多年累积下来的恩恩怨怨。
那么,官员们退休后的生活除了靠多年来在家乡置办的田产之外,还有没有退休金呢?
其实在唐朝之前,官员退休后就没有俸禄了。
古代退休叫致仕,一般来说七十退休,不过也有早退或者晚退的。退休也叫乞还或者叫告老还乡,意思是给皇帝卖了一辈子命干了一辈子活,年老干不动或者其它原因干不动了,请求归乡终老。对于这些人呢,皇帝也是感动非常,毕竟天下是皇帝的,官员相当于给皇帝干活,对于那些到年龄想归乡的,皇帝一般都会赠一笔钱粮或者田产,供其养老
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大部分官员都是在任上离世,哪需要什么退休金呢?而对于到年龄的,临走赏赐,其实也够潇潇洒洒养老了,毕竟,他们退了之后又能活多久?对于官员后代,朝堂也是多方照顾,不是有句话么,叫士者之家恒为士
想必相对于退休金,退休官员更在乎的是后代前途吧
退休待遇最好的是宋朝,最倒霉的是***,大明一般
说***倒霉,因为在***之前,官员基本属于世袭,只要不犯罪,一家几代人当官很平常,如此,这些官员哪里还在乎什么退休金,没人会在意的,那时候也没什么定例退休金。到***了,玩科举,退休金成了规定,俸禄五成,还得是五品以上,可子孙得走考试路线,大官还好,小官呢,据说发点田……
鼎鼎大名的杜甫,也是个官,却不得不吟诗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明呢,对待退休官员是每月两石大米,相当于县令正常工资的四分之一。不过老朱开国时有规定,说是官员和百姓不一样,得优待,这一优待就是县令享有免税田多多少亩,知府享有免税田多多少亩,最高好像是两千亩吧,记不清了,终身的
而且大明退休官员,四品以下官职按例要加一级,干的好的还能加***,这都能体现在免税田上……
说大宋待遇最好,因为大宋玩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天下都是他们的,待遇能差么?大宋官员退休,是可以带原职的,享受全薪,只不过薪水一般是朝堂发,一半是户籍所在地官府发罢了
无论退休金多还是少,反正在古代,当官是美差
以上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退休金制度是现代劳工制度的重要保障,它是部分国家的工人在60岁或者之后的某个年纪不能继续工作后耐以生活的基本。不过目前退休工资也不是每个企业都会有,一般来说国企和事业单位,公务员还有,其他的公司就不好说了。
在古代的时候是有退休这个事儿,但是却是没有退休工资发给官员的。
古代的退休,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致仕”,说白了就是“告老还乡”。大臣退休的时间不定,唐朝时但是有过70岁的规定,当然了,那个时候百姓一般也活不到那个时候,于是清朝的时候年纪调到了60岁。
退休以后政府一般是不会再给官员工资的,所以官员都会在上任之后多少捞点以备退休之后的花销。不过如果皇帝看重这个大臣,退休之前随便赏赐点什么就够大臣吃一辈子。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古***官退休称致仕,意思是将皇帝赐的官职交还回去,退休养老。关于致仕的规定最早源于礼制,规定老病孝等情况可以自请退休。
《礼制》对官员致仕的年龄有规定,叫做“大夫七十而致事”,意思就是人到七十就可以退休了。这其实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因为古代能活这么久的并不多见,就算活到七十了,也很有可能老病不堪了,所以就要致仕了。
除了对官员致仕的年龄有要求,对“病”的轻重也有要求,一般说如果三个月还养不好病,那就可以致仕,将官职交还回去了。另外对“孝”也作了明确要求,家里有八十老人的,一个儿子不能从政,九十岁老人的,所有人不能从政,另外年龄不大但是需要人照料的,也有一个人不从政。
当然礼制虽然讲了仁义道德,但却并没有讲待遇问题,什么退休金的都没考虑,所以解决不了实际的生活问题。也就意味着,一个官员一旦失去了官职,那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所以很多人是不肯随意致仕的,毕竟一家老小要吃饭。
由此以来,统治者可能就会想找其他措施来补救,解决一下官员致仕后的生活问题,比如汉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太子少傅疏受父子同时告老还乡,汉宣帝就赐给了他们二十斤黄金,皇太子则赐了五十斤。而西汉将军赵充国致仕,便“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虽然这么多黄金一下到手了,但毕竟是一锤子买卖,要想解决之后的生活还是有点悬。所以在公元1年,王莽借汉平帝的名义下诏: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退休金了吧。
后来到了北魏,则出现了享受半禄的制度,比王莽时期的待遇还要好些。
到了唐朝,唐太宗下诏对致仕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就[_a***_]待遇问题。在唐代“凡致仕之官,五品已上及解官充侍者,各给半禄”。此外还规定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各有永业田养老,并传子孙。
宋朝时期的致仕之官,也享受半禄待遇,还允许以学士、待制等闲散职名致仕,这样就可以享受闲散职位的俸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2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