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乡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陈长生)《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杖乡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
”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陈长生)《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杖乡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
”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陈长生)《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杖乡之年,迟暮黄昏,比喻是晚年指人至老年,70岁是仗乡之年,《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
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
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
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陈长生)《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杖乡之年,此汉语成语出自《礼记·王制》,读作zhàngxiāngzhījí,年龄的代称,指男子60岁,意思就是年过六十可以在乡邑里拄拐杖。跟花甲之年的意思一样。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也是指六十岁
我国最早养老场所的雏形,出现在奴隶社会。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的“序”和“学”就是夏商时代的最初养老机构,同时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到了周朝,统治者也很注意对老人的照顾,养老机构也和夏商时代差不多!但是此时的养老机构主要针对于学识渊博的人,平民老百姓还是养儿防老。
元朝时期,汉朝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相当于今地、州市)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府县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同时朱元璋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而这个儿子要专职供养老人。到公元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鳏寡孤独老人就有7500人左右。
清代延续明代养老院制度,先在京城设立普济堂,收养年老贫苦的人,并要求其它地方政府效仿。清朝乾隆年间,普济堂内老人每人每月供给粮食6斗,柴盐钱百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24060.html
上一篇
医疗老年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