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老年人要每年都要交。我们这边的合作医疗都是一年一交,有交多的,有交少的,交多的报销的多,少的报销的少,我奶那年交少的,那年住院就报销的少。我建议老年人交多的,因为老年人年龄大了各种身体原因零件都不好,到时候吃药,生病住院报销的多。
无论是老年人或者是年青人又或者是少年儿童的合作医疗都是每年买的,没有年龄的限制,也没有强制性,是自愿的原则,买一年就保一年。我个人认为合作医疗每年都应该给家人买,以防万一,因为世事是难以预测得到的,如果无事就当买个平安。
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是应该交新农合的,就应该交,而且老人更不能断交。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农民自己交一部分钱,国家还给补贴一部分钱。
国家对农村部分群众给以免交政策,农村的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等,这些不用交钱,由国家垫交。
你如果不在述人员范围内,那就应该交。
现在新农合已经变成城乡一体,如果是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同时也是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或者五保户,低保户的是可以不用缴纳医保的,看病依然可以报销。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个医保每年都在涨,只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购买,自己就不买。这样一旦患病就很麻烦的,因为他有半年的一个期限,所以你患病了再买半年内报不了的。
题主给的信息虽然不是很清楚,不过题主所说的医疗保险余额,我以为主要是说医保年报销限额的事,因为他问的是医疗还有什么保障,如果理解为医保个人帐户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医保住院医疗费报销是有限额的,不是你住院花多少就按比例报销多少,我们当地,职工医保年报销限额为40万,城乡居民医保年报销限额为20万,也就是说,一年内住院医疗费报销超过限额后就不再报销了。
题主说“医疗保险的余额用完后,老人的医疗还有什么保障?"那说明老人在年度内医疗费用过高已超过了报销限额,就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本身来说,那还真的是很无奈,年度内已没有再报销的可能。
不过,我们现在的医保政策还是趋于完善的,各地普遍地在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增加了医疗救助政策,对于住院医疗费用过高的,除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外,按一定比例再给予救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老人医疗方面的又一有力保障。如果老人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外,还可享受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年度报销限额、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等一些兜底的优惠政策。
题目所说的,可能对我们的医疗保险不是很了解。
医疗保险的待遇主要包括,医保个人账户、门诊统筹报销、住院统筹报销三大块内容。
第一,医保个人账户一般指的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的。国家明确2020年底之前取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或者家庭账户,因为居民医保筹资水平低,应当提升统筹报销比例。
多数情况下,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住院不可以用,只能用于日常的门诊挂号或者买药使用,也有些地区可以抵付起付线或者乙类药品等费用。这实际上,还是源自于过去公费医疗的一些待遇。未来是否改革,缩减个人账户规模,可能需要待定。
第二,门诊统筹报销,实际上是医保个人账户的一种替代。相信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门诊大病了。门诊大病拿药实际上是有限额的,一个医保年度内一般不超过几千元。具体金额由各地规定执行。
门诊大病一般是有相应的住院记录、诊断结论,符合大病范围,可以按照门诊报销比例节省一部分费用,以减轻参保人员的负担。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推行普通门诊报销。尤其是为了鼓励大家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医,不仅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零差价,而且还可以报销。比如说青岛市在签约的定点医疗机构报销限额内可以享受70%的报销。厦门则是实行起付线,起付线标准为500元。
第三,住院统筹报销,主要是职工因病住院,可以享受到起伏线以上的费用报销。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医保待遇。但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是起付线和报销比例。
起付线是指住院时,一定限额内不予报销的部分。比如说青岛市***医院报销比例是800元,一些特殊医院是1000元。也就是说不管怎样,住院花费800或1000元以内,这部分钱是不会报销的。设置起付线实际上有不少好的作用,比如说增加大家的费用意识,减少医疗***、医保基金和个人金钱的浪费。另外还可以降低医保基金负担,每次省下200元,5亿人次就省下1000亿医保基金,让医保基金可以集中精力救治社会大病,有效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当然,也可以防止小病大养等不道德的事情发生。
报销比例,一般是按照当地医保部门确定的比例予以报销,[_a***_]级别的医院报销比例不同。比如说青岛市一二***医院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分别是在职职工90%、88%和86%,退休职工95%、94%和93%。具体比例的设定一般是退休职工高于在职职工,级别低的医院报销比例高于级别高医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2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