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级的具备教育功能的机构。《礼记·王制》《明堂位》《孟子·滕文公上》《说文解字》等典籍中都记载了校、序、庠等机构,就是最早的教育场所。
所谓的“校”“序”“庠”虽然名称和具体形式不一样,但是基本的结构和功能都指的是供老人和孩子居住的房子。
在史前文化时期,生产力非常低下,青壮年要从事繁重的打猎、***、捕鸟等活动,从而获取食物。
老人的体力虽然不足以捕获食物,不过却有着丰富的生存经验,因此教育儿童的责任就落在他们身上。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所见的由老人和儿童合居的大房屋,就是指最早的“校”。
我国自古就有养老院了,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在521年正月创设了“孤独园”,是养老院和孤儿院的合体,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城市养老院、农村敬老院、优抚光荣院等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覆盖了全国各个不同阶层的老人群体。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1999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升级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改革和完善,社区老人活动室、老人服务站、老人食堂、孤寡老人点对点关爱等,给居家养老提供了稳妥安全保障,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指数,
我国不断完善的养老机制,让老年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安享晚年,健康长寿,国泰民安。身在中国,幸哉福哉!
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问题可说不准,因为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农村的养老条件很差,对生活在农村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根据农村孤寘老人自愿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和自养相结合,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大约在1963年以后大部分养老院解散了!
养老自古就有。养老院这种形式,我国宋代就出现了,宋代开始,各种养老机构开始流行。如“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将孤寡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登记备案,由国家赡养他们。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意是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女。在中国古代,尊老特别能体现在为由于战争以及其他意外造成的鳏寡老人而建立的养老院。
那么,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其实,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便已经有了养老制度的雏形。
据《礼记·王制》记载: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这里提到的“序”与“学”,指的就是最初的养老机构,其中还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
到了唐代,正式的养老制度才真正建立起来,如长安的悲田院,就是用来专门收养贫穷、没有依靠的老年乞丐,由佛教寺院负责具体管理。
到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有东福田院和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间又增设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养老的福田院脱离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给银两。
元朝于1271年下令,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州市)要设立济众院,收养孤独、残疾不能自养的老人,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当众发放,不得贪占。明代初期,诏令各府县设立养老院。到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老人就有7490多人。
清代康熙年间先在北京设立普济堂,后要求其他地方***仿效。乾隆年间的养老待遇,以山东的淄州普济堂为例,有公田200亩,年收租100余石。普济堂内老人每月每人供给粮食6斗,盐柴钱百文。如遇歉收年,老人们只能以稀粥度日,其他费用全免。
关于中国古代养老的标准,《吕氏春秋》中有详细的记载: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后用之,可谓赡养矣。”
有的 养济院是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和育婴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漏泽园等都为古代的福利慈善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养济院一般是由***出资修建。但也有养济院以私人名义捐修的。如《宋史·赵汝愚传附子崇宪传》载:“初,汝愚捐私钱百余万创养济院,俾四方宾旅之疾病者得药与食”。又《宋史·儒林传·魏了翁传》载:“了翁乃奏葺其城楼橹雉堞,增置器械,教习牌手,申严军律,兴学校,蠲宿负,复社仓,创义冢,建养济院。”由此类史料可知,当时地方官绅也创立养济院,容留疾病无依之人。对慈善事业较为热心。
明朝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万历)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万历)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以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达两千余人,可见当时执政者花了多么大的代价安置鳏、寡、孤、独、残。
新中国成立后养济院才由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等现代***机构取代。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养济院是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和育婴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漏泽园等都为古代的***慈善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养济院一般是由***出资修建。但也有养济院以私人名义捐修的。如《宋史·赵汝愚传附子崇宪传》载:“初,汝愚捐私钱百余万创养济院,俾四方宾旅之疾病者得药与食”。又《宋史·儒林传·魏了翁传》载:“了翁乃奏葺其城楼橹雉堞,增置器械,教习牌手,申严军律,兴学校,蠲宿负,复社仓,创义冢,建养济院。”由此类史料可知,当时地方官绅也创立养济院,容留疾病无依之人。对慈善事业较为热心。
明朝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万历)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万历)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以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达两千余人,可见当时执政者花了多么大的代价安置鳏、寡、孤、独、残。
新中国成立后养济院才由[_a***_]院、养老院、护理院等现代***机构取代。
还是有的,只不过效果很差。
古代为官办的收养孤老残疾人的慈善机构,南北朝时有六疾馆 与孤独园,唐代有悲田养坊
,宋代京城有福田院、地方有居养安济院,元代有孤老院。
明朝有一个机构叫作养济院,也是上承前代的机构,只不过朱元璋出身乞丐,在朱元璋时代明朝的养济院还算较有成效,其它时期则大多是一块牌子。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宣布“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洪武五年仿效元朝作法,”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不久改名养济院。
并将其写进律法,《大明律 》中对收养孤老 有明确规定:“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 自存,所在官 司应收养而 ,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献减者以
监守自盗论”。
在朱元璋的“倡导”下,明朝的县都做到了一县一养济院的条件。
朱元璋给养济院的条件就是“ 民之孤独残病不能自生者许入院。”朱元璋给的标准有二;一,是无任何亲人在世;二,是有残疾,重病不能自己生存于世界的人。这里的残疾是有标准的“废疾谓一 目、折一肢之类,笃疾瞎两目、折两肢之类。” 具体就是身体上的残疾,精神上的残疾不算。
另外朱元璋也制定了养济院人员生活标准,“月给米三斗 , 薪三十斤, 冬夏布各一匹。 小口给三分之二。 ” 三斗约为45公斤,小孩则是成人的三分之二。
我国从西周到魏晋,尽管各朝都有一些社会救济措施,却没有专门的慈善机构,许多社会救济任务均由郡县官吏直接完成。
最早创办慈善机构的是南北朝时期崇佛的梁武帝萧衍(464-549),叫孤独园,帮助孤儿和无儿无女的老人,为老人料理后事。
唐朝***二十三年(735年)下令设“病坊”(古代生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唐时,两京及州县城郭居住地称“坊”),即在长安、洛阳二京设置的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的机构。唐末,“病坊”改称为“悲田养病坊”,也称“悲田院”,主持多为僧人。
宋代延用唐代的慈善机构之外,还有福田院,把流浪街头的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以及乞讨的贫民,一起收容到福田院,供给食宿。
明清时承袭唐宋的以外,又设立养济院和粥厂,养济院主要收养老人,粥厂不仅仅是荒年或隆冬官府煮粥救济饥民之处,也是常设的社会救济机构。
有,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据《周礼·地官》的记载,周朝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为做好民政工作要***取6项措施,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最完善的应该是宋朝时期了,宋朝虽然军事力量不好,但经济文化水平历来是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能够有这么多的慈善事业,正所谓仓禀足而知礼仪,发达才能兼济天下,宋朝专门设置了居养安济院、慈幼院、慈幼庄、婴儿局等等一系列的慈善机构。
宋朝是继承唐朝旧制,并且扩大了慈善机构的规模,表现出了中央统治理念上的成熟,更体现了宋代的文教之发达,宋代以文治国,本于仁厚,所以“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宋代延续了过去历朝的“善政”措施,实行大规模的灾荒救济仓廪制度,在各州县置义仓,以备荒救灾。
宋朝的慈善组织众多,有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的福田院,有施医给药的安济坊和惠民药局,有负责安葬的漏泽园,有专业收养遗婴弃儿的举子仓、慈幼局和婴儿局,有负责灾荒救济的广惠仓、常平仓和义仓,还有承担家族内互助的义庄。
这些机构一般分为三种:即官办、民办及官府监督的民办
一、官办
宋朝之初,继承了唐朝悲田养病坊的做法,在开封设立东西两福田院,收容老幼、乞丐、残疾之人,但宋朝的福田院和唐朝的有很大区别,虽然也是借用佛家的“福田”之名,但是由官方创办并负责经营管理,“所有合用钱于左藏库见管福田院内支拨”。居养院是***推行,也属于官办性质。而且还设置了安济坊,当时的安济坊可是有蔡京的大力支持,各地地方官员也乐于推广,因而遍设此类慈善机构。
二、民办
北宋虽然有钱,而且历代皇帝也是十分宽厚仁慈,但***的社会救济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相对较少,所以这个民办性质的慈善机构就出现了,民办慈善组织也主要集中在乡村社会,比如:义庄、义田等等容易被***忽略的。
三,官府监督的民办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19222.html
上一篇
陕西养老机构培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