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七律一首[啤酒][玫瑰][啤酒]
———兴游承德兴隆山
寻幽临碣向蓬云,直上青天宣誓言。
壁立悬崖犹走兽,桥横铁索欲飞魂。
观音洞内洪恩布,好汉坡前豪气翻。
一路挥刀荆棘斩,会当凌顶定乾坤。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杰作,诗中的世外桃源是人们对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它正宗的原型应该是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二0一八年我曾在常德小弟家住过一段时间,我看到常德有很多地方以武陵命名,武陵区就是市政府所在地,我弟住的小区也叫武陵。古人有多篇关于武陵的诗文记载,《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中的武陵就是现在的常德,武陵也是桃花源的代名词。
我游览过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风景区,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古诗文碑刻和人文景观,还有着独特的秀丽风景,那芬芳烂漫,妩媚娇艳的桃花赏心悦目,让人神迷欲醉,流连忘返,与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人间仙境最为相符。所以我认为湖南桃源才是最正宗的《桃花源记》原型地。
全国也有很多地方在据理力争桃花源,桃花是中国人的情结,愿***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陶渊明自彭泽弃官归来,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二曰《桃花源记》,三曰《五柳先生传》。这三大奇文影响巨大,而以《桃花源记》尤甚。这是因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文学典型所反映的自然形态的原型,应是陶渊明自己家乡的江西省庐山市康王谷桃花源景区,这是因为,他笔下的桃花源的全部景象只有在康王谷中可得到全面的印证。
《桃花源记》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几说: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有人认为是在湖南的武陵,其根据就是《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为业”之句。于是,后人遂在湖南武陵置“桃源县”,并附会出“桃源山”、“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等等,以讹传讹。这就是“湖南桃花源”一说的来源。
查阅历史知道,桃源县置于赵宋时代,由武陵县改称,距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时间晚数百年之久。至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武陵人”本是暗指陶潜自己,因为其远祖是武陵溪族人。考渊明生平,系生于柴桑,长于柴桑,死于柴桑,一生未曾到过武陵。但是,他写了“武陵人***为业”,而不写“柴桑人***为业”,道理很简单,除上述远祖是“武陵”之外,还由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篡夺相继,政治险恶,而他自己又是弃官归隐,洁身自好,明哲自全,只能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桃花源记》也一样,主要人物实际是自己,也不用真名,而以武陵渔夫来代替,陪衬人物用了刘子骥的真名,但刘既不是武陵人,又不是柴桑人,而是南阳人。文章如此巧妙,使人真伪难分。因而后人便误以为桃花源就在古之武陵郡了。
近现代关于桃花源到底所在何处、由何产生的最著名的讨论,当属陈寅恪先生于 1936 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桃花源记旁证》。陈寅恪先生在他的《<桃花源记>旁证》中,指出《桃花源记》是一篇纪实之文,其中的内容来自于真实之事,然后经过考证得出了桃花源应当位于北方弘农或上洛,所避之秦为苻秦而非嬴秦等结论。
至于北方的弘农或上洛,陶渊阴一生也未曾去过,文献资料又无其它凿确证据,因砒其“桃花源”之原型说,也不可信。
说到桃花源,原型是个荒唐的说法,因为桃花源本身并不存在。就像乌托邦一样,如果有人现在去找乌托邦,一定会被认为是疯子。因为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的时候就说清楚了。“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说“不足与外人道也。”“不足道”,就是不值得说,并不是封口,只告诉他说了没意义。但那个渔人是个有心人,不但“处处志之”,而且回来后立即报告了地方官。那个地方官也是有心人,派人跟着渔人去寻找桃花源,按照先前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又有一个有心人叫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没找到就病死了,以后就没有人关心这件事了。
陶渊明这样写就明显告诉读者,桃花源是虚构的,不要去找了。他没想到,时间过去了1800年,还有人在寻找桃花源,还居然找到了!哈哈!醉翁之意不在酒,找到的不是桃花源,而是一颗发财树。靠名人发财,靠古人发财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武大郎故居,西门庆家乡都有人去争。到处都有大观园,到处都是新建古镇,这种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地方的长期发展。
你搞一个***景点,短期可能吸引一点人气,但不可能长久,因为你的景点没有内涵,禁不起挖掘,时间一长就门可罗雀了。深圳的世界之窗搞出来以后,很多地方模仿,但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所以所谓的桃花源景区还是不搞为好!
近些年,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争夺《桃花源记》原型地,争得不亦乐乎,这无非就是一种招徕游客的噱头和提升本地名望的手段。其实,仔细研究陶渊明,认真品读《桃花源记》就会知道,作为重要代表的田园派诗人,桃花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存在于五柳先生的心里,现实中哪有什么桃花源的原型地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非常有名,人们普遍认为,“***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意境,可以看成是陶渊明整体风范的概括。王安石曾高度评价这首诗,认为这首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这之后,陶渊明写又下了非常著名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陶渊明的理想蓝图与所想要的现实生活畅想出来:从时间上,桃花源中的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纷乱年代;从空间上,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做的一种切割和所期冀达到的理想社会状态。
其实,陶渊明所想要的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后人所希望达到的。想想看,“天下大同”和“实现共产主义”,不就是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吗?就连现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在给新建楼盘取名时,都希望居住在小区的人们过上五柳先生想要达到的生活状态,“东篱别业”、“墟里南山”、“归去来居”、“人境庐”、“五柳故宅”等小区寄予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环境太多的向往……人们可以住在陶渊明作品意境的小区里,可真实的桃花源原型地,最好就别再争了,其实如果细读《桃花源记》,陶渊明早就说了, 桃花源拒绝外人寻找,找到的一定不是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全国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据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湖北竹山县武陵峡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
但大部分人认为,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
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
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中国以桃花源命名的地名有很多,像江西庐山桃花源风景区,是当地***打造一个旅游景点,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历史文化看都是不错的一个地方。
原型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境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人间仙境,“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等,让人留恋忘返。
终结默克尔时代的表面上看是默克尔本人,实际上却是这个时代本身。默克尔的自由、包容、多元的政治风格与这个更加趋向保守,自私的时代出现了张力,导致民众更多要顺应时代,政治女强人默克尔已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不过这个女强人绝对是靠才华而不是颜值在政坛纵横近二十载。
随着难民问题的持续发酵,早有声音警告说默克尔可能导致欧盟分崩离析。其原因在于大量的难民拥入德国和欧洲,已经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产生。德国经济,安全等深受难民问题伤害。不过默克尔的政策并非关闭难民渠道,这也导致其遭到保守主义势力的攻击。
对于默克尔而言,难民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使得默克尔苦不堪言。在一个整体趋向保守和自私的时代,默克尔所获得的政治支持率也不断减少,这也使得默克尔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选择退出。
默克尔已经成为德国乃至世界政坛的常青树和风云人物,历史不会忘了她。但是政治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遗憾的是属于默克尔的时代已经结束。时势造英雄,默克尔神***不再,但她的政绩已足够伟大。如果评价其功过是非,想必各位都心中有数吧?
(原创评论,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1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