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伦堂位于马金镇高韩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纵长方形,尚存两进。第一进有歇山顶戏台。
第二进五间,通面阔18.4米,通进深9.05米。明、次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两端用雀替承托。牛腿雕刻龙、狮。瓜楞形或鼓形柱础,下置覆盆。
硬山顶。敦伦堂是张氏的宗祠。查《张氏宗谱》首卷,发现节录有班固《汉书》的“张良传”,并记载高韩村内建有张-庙。由此得知这里的村民原是汉张良的后代。《张良传》载:“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高韩”村名因此而得。
这样看来高韩村与汉留侯张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宗祠大门前有一座清代张氏墓,想必是该村张氏的祖先,他正默默地注视着高韩村的巨大变化,护佑着子孙后代繁衍昌盛。
俞氏宗祠——敦伦堂
西冲村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敦伦堂”,就是前仆后继发家致富的木商反哺桑梓而建的俞氏宗祠。
这座建于清朝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宗祠,是婺源面积最大的宗祠,共有十六眼天井。宗祠的大门是气势恢弘的五凤门楼,正堂是联结全村俞氏的精神纽带,是执行宗法制度及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俞氏的******。
进得门内,一左一右的两眼天井,称为龙眼。宗祠的中门处还能搭台唱戏,被誉为“北门城外第一戏台”,正堂的上堂及天井能容纳1000多人观看演出,每当戏班来临,全村及附近村庄的人们都赶来,台上唱戏,台下走人,热闹非凡。正堂的后堂是祭祀场所,有香火宫和族谱收藏室,祭祀时,两个小戏台供文武场吹拉。
穿过正堂侧门,就来到了宗祠的偏堂,偏堂是生活区,戏班或鼓吹手们食宿的“招待所”。偏堂里还有个小池塘,有水源经过,既能养鱼,还能淘米洗菜洗衣,水塘边有个一人高的水牢,用来惩戒犯了族规或族内发生***的族人。
从偏堂上楼,一根根的“谷浪”延伸出屋顶,圆圆的晒盘里如圆圆的笑脸,装着人们的丰收喜悦,站在这里,还能远眺南屏绕翠、清溪长流的风光。穿过窄窄的木梯,正堂的二楼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密室,用来保护族人躲避外族追捕或抓壮丁。两百多年后,经过村委理事会的努力申报,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濒临倒塌的宗祠进行了修葺,使得她又焕发了青春和活力。而,正和堂也等回了它的“范蠡”。
注:正和堂是墅家墨娑西冲院两部分建筑之一。200年前,俞族俊礼公在村之水口建了这座精美绝伦的祠堂,以固家族兴盛,定名“职思堂”。世事变迁,后易名“正和堂”,获有中正平和之意。
如果以前没有家谱,需要新修家谱,首先需要做的***访,所以家谱目录中一般都会列***访的名单,或者在序言中会说明修谱的过程,表达修谱的艰辛。***访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往往需要多方走访。***访对象一般有多种,这里简要提及和辈数相关的两类人:
一是宗族的老人,尤其是上了年数的,或者宗族的知识分子,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两个身份,很可能就会大收获。***访这些人一方面是他们能够知道之前的一些事情, 比如父、祖、曾祖等的名字当然也就包含字辈,记得祖上的名字越多,收获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是有可能发现墨谱,也就是未刊的家谱,有些人自己念着宗族情分,会私下记下祖先的事迹,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刻出来,这些墨谱就是很宝贵的财富。
二是当地或者其他地区的其他支系,毕竟一般宗族随着时间越来越壮大,就不免有人迁出,可能自己支系没有保存族谱但是其他支系保存了下来,这样就有很好的参考。
家谱中关于“乩”的记载
如果***访没有任何结果,族谱一般也会以其他方式来确立辈数,这里说一种方式,就是乩(ji 四声),通俗的说,就是占卜。一般先要明确始迁祖,然后大概按照三十年为一代的原则来推测,比如明末从其他地区迁过来,1900年修谱,那么中间大概就是260年左右,三十年为一代,也就八九代,然后再详细占卜不知道的那些祖先的姓名等情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1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