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成本低廉的牛杂碎边角料,经精加工、卤煮后,切成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特别受到拉黄包车、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19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一个制作,一个出售,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由于所***用的原料是将低廉的牛杂,切成薄片后,与调味料混杂搅拌,因此最初被称作“烩片”或“废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因“废”字不雅或“烩”字之谐音之误,上书改名“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肺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逐步引入了牛肉、羊杂等新原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工商业的公有化改造,夫妻肺片经销商并入国营的饮食公司,并改名为“夫妻肺片”。1998年10月,郭氏夫妻之女郭瑞秋重新开办自家的夫妻肺片店,并命名为“郭氏传人夫妻肺片”。现在国营的夫妻肺片店和郭氏传人夫妻肺片同时经营。
成都著名的小吃有很多,名气最大的,要数夫妻肺片了。外地人很好奇,总要尝尝那肺片是何等滋味,要了一份夫妻肺片后,捣翻了半天,不见一叶肺片。
原来,夫妻肺片是以牛脑壳皮、牛肉、牛百叶等为原料,拌以花椒、辣椒、碎花生米、香菜等调料,是一道凉拌菜,原料里根本没猪肺牛肺。这道凉菜很让人纳闷,典型的名不副实,既然没有猪肺牛肺,为什么叫肺片呢?
这道凉菜至今有近百年历史。话说成都附近,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尤多。这些少数民族因为信教,不食猪肉,但牛羊肉的消费量很可观。但是他们多不食内脏,内脏一般都是丢弃了事。每天早晨,他们在诵经之后,将牛屠宰分割,肉送到集市上去出售,清理下来的内脏就抛弃在屠场一角,堆的很高。
时有一对年轻夫妇,男郭朝华,女张田正,看到那些废弃的内脏被扔掉,觉得很可惜,小两口就去和人家商量,主动清理那些内脏,并打扫卫生。这对别人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一件好事。夫妻俩很顺利地取得了那些内脏的处理权。
拿到内脏后,第一步就是清洗,然后上锅煮熟。经过多次试验,夫妇二人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再以快刀进行剖、切、削等,已经做到了牛肚***薄如纸,牛舌淡红如姻,牛头皮透明微黄,再配以精制调料: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酱油和鲜嫩的芹菜等,放在一起凉拌,但见废弃的牛杂变得颜色油亮、软糯入味、麻辣鲜香,很是诱人。
夫妻俩的凉拌牛杂因其价廉味美,首先受到了平民百姓的欢迎,名气越来越响,市民们常常远道而来买他们的牛杂拌。因其原料是废弃的内脏,加工时又都切成薄片,故称其为“废片”。又因夫妻一起制作,故前面又冠以“夫妻”二字,这样,“夫妻废片”的名气越来越大。
此菜有牛舌,有牛心,有牛肚,有牛头皮,后来也加入牛肉,但就是没有牛肺,可偏偏又叫肺片。化腐朽为神奇,让外地人充满悬念的,正是此菜的独特魅力。
在零二年九月,在成都武侯区永丰乡敬老院里,成都最后一位名小吃鼻祖“夫妻肺片”创始人张田正孤独地离开了人世,终年83岁。至此,成都所有名小吃“鼻祖”五一例外地辞世了。但是,郭氏夫妻创造的地方名小吃“夫妻肺片”,现在已是金字招牌,在这块金字招牌下,带出来成百上千的徒弟,他们创造的经济价值无法估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1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