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社会福利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一般将90岁以上称高寿,百岁以上称上寿。
古人把高寿大体分为五个年龄段:老,指50-70岁;耆,指70岁以上;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期颐,指百岁高龄。长寿指百岁以上。
九十岁称为上寿,九十为上寿,对应的60岁为下寿。也可称为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古人护齿洁牙的方法是叩齿和漱口。晋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载:“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
古代漱口普遍***用的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再后来有了现代牙刷的雏形: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
但牙病始终困扰着古人,晋代名臣温峤,因不堪忍受牙疾之苦,自行将病牙拔去,结果因破伤风而死。唐代大诗人韩愈32岁时口中牙齿已七零八落。可见,古人患齿疾的情况普遍,却并无治疗良方。
后来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而这种方法也传入我国,除了杨枝以外,人们还因地制宜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
这么多回答都干啥呢?都口口声声说古代没有牙刷和牙膏,连题目的补充信息也这么说,大前提都错了。中国古代很早之前就有牙刷了。牙膏分两类,一类是牙粉,一类近似于现在的牙膏。考古出土的牙刷多得是,从周朝到明清,都有各式各样的牙刷。我就此为国家地理杂志写过一篇数千字的文章,下面出示其中一部分截图:
牙膏方面,古人牙膏的成分与现在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是由草本成分和矿物质构成,多半是辛凉馨香的物质。利用牙刷刷牙起沫,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草本是藿香、薄荷、猫薄荷(荆芥)等,而腻滑石用于增加牙刷毛与牙齿的摩擦力。杂货铺出卖不同的牙粉,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譬如有的牙粉是治疗口臭的,有的则注重洁白,有的更加注重增香或者排脓(此种牙粉较苦)。
这当然是古代比较富裕的人家用的东西,平民和贫民不是很在意个人卫生,就很少用。这种情况持续到建国以后,直至开展全民卫生运动才有所改观(不信你问家里老人,以前农村多半根本就是不刷牙的)。古代平民清洁口腔的习惯较差,多半就是用茶水漱口,茶水容易起沫,可以较好地带走口腔杂物。
如果是想刷牙了,则随意用柳条、树枝,将头部砸扁,做成牙刷状给自己刷牙。还有的是用粗盐粉碎,用手揩齿。
不过,原先很多人不是很注重口腔清洁,黄牙和口臭是常有的事,形成牙石以后也不清洁,牙石都是黑色的,直至舌头能感觉出难受,才试图用指甲或针抠出来。不是现在人想象的那样,所有人都活得那么精致。
可以肯定的说古人是刷牙的。从隋唐时,就有关于刷牙的文字记载,人们用杨柳枝剥去外皮,用树枝的粗纤维擦拭牙齿,以达到口腔清洁的目的。《处台记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这就是“杨柳揩齿法”。在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还有以手指擦齿以达到清洁牙齿的画面,可见在唐朝时,以手指沾盐或药膏擦洗牙齿,也是很普遍的清洁方式。
而到了宋朝,人们对于口腔清洁更为重视了。《太平圣惠方》中已经有了药物牙膏的雏形。书载:以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配以姜汁,以备每日擦牙用。并在当时还出现了以骨、角、竹、木为柄,柄穿孔以马毛系一端做成的专用牙具。可惜,宋代以后一直没有更多发展。
但古人对口腔保护的意识一直都很强。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载:“每旦以一捻盐置口中,以温水含…口齿劳密”。所以漱口一直是古人保护口腔的主要方式。食后或晨起,或以食盐、或以浓茶、或以药物漱口,以达清除异味、残渣、清洁口腔的目的。
在〈红楼梦》中关于漱口也多有描述。林黛玉初入荣国府中有段这样说:一时饭毕,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家教女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漱了口,有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可见饭后以茶水漱口,在清代是很正常的习惯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12384.html
上一篇
世界老年医疗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