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雕有鸠鸟装饰的拐杖
玉杖拼音yù zhàng
引证解释
1. 饰有玉鸠的拐杖, 汉 时天子始以赐老人。《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鳩鸟为饰。” 唐 李白 《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天子刻玉杖,鏤形赐耆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三老服都紵大袍,冠进贤,扶玉杖。” 胡三省 注:“玉杖长七尺,端以鳩鸟为饰。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尔雅翼》曰:刻玉为鳩,置之杖端,谓之鳩杖,亦曰玉杖。”
2. 泛指以玉为饰的美杖。 南朝 梁元帝 《相名》诗:“仙人卖玉杖,乘鹿去山林。” 唐 张祜 《公子行》:“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 宋 陆游 《书怀》诗:“翠裘緑玉杖,白日凌青天。”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陵墓·忠逊王墓》:“携我緑玉杖,著我游春屐。”
扶鸠:拄着雕有鸠鸟装饰的拐杖。应该代指年纪大的人,鸠鸟象征着长生不老。《周礼》记载:“罗氏献鸠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意思是说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没有了专门捕鸠鸟献给老人的罗氏了,就只好取鸠鸟长寿吉祥之意,在手杖之首饰以鸠鸟,送给老人。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䜣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䜣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䜣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如当年奕䜣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䜣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䜣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䜣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䜣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䜣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䜣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历朝历代,实权派二号人物很多结局都不能善终,恭亲王奕訢算好的,几经沉浮,最终的结局虽黯淡,但总归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
评价风云人物,人生谢幕前后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个重要标尺。恭亲王在这一点上,还是可以瞑目的。
1898年上半年,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曾亲自到恭王府探望病情,除了用各种方式对恭亲王本人表示关心、慰问,帝后二人还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与之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
恭亲王对于清廷的社稷江山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刻很明了。
据说,恭亲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光绪交代了两件事,一个是告诫,一个是推荐。
恭亲王告诫光绪,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当光绪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时,恭亲王首先提到了李鸿章,但因他甲午战败积谤太多,一时难以重用,跟着他又推荐了三个人,朝中可重用荣禄,地方可重用张之洞、裕禄。
光绪最后又问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恭亲王毫不犹豫地说,翁同龢是国家罪人,所谓聚***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交代完这些,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长期担任大清”总理“并受封世袭罔替亲王爵位的爱新觉罗·奕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5岁。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宦海沉浮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亲兄弟,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处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同两宫皇太后合谋发动针对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成功夺取***后,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1861-188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因对中法战争失利负主责被慈禧太后罢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慈禧太后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于北京恭亲王府,终年66岁。
(恭亲王 奕欣)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时局。此时的大清国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整个大清朝亦处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中;整个国家看上去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奕欣真正走进清朝的历史前台,是在其四哥咸丰皇帝避难之时。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带年幼的皇长子载淳以“巡狩木兰”的名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此时的奕欣受咸丰皇帝指派留京负责同洋人议和。奕欣不负重托与英法相继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最终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城,挽救了大清朝的命运。
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之后,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囚禁咸丰皇帝生前的顾命八大臣。帮助慈禧太后从他们手中夺取***。立下汗马功劳,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当时清廷数一数二掌握实权的大臣。后来奕欣又担任负责对外交往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时的奕欣成为总揽清廷内政外教的第一号人物,权倾朝野。
面对晚清的内忧外患,为求强求富,抵御外来侵掠。奕欣大力支持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随着奕欣的声望和精明能干得到朝野大臣的肯定与赞赏赞赏,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于是慈禧太后想尽办法对奕欣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lbw.com/post/11408.html